楓國側記
  Canada
  敞開大門,突出特色,強調互動,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形成逛博物館的習慣,讓他們對社區文化有歸屬感,正是社區博物館給我們最有價值的啟示。
  在加拿大,最熱衷舉辦博物館日或其他互動活動的,是那些遍佈幾乎每一個社區的社區博物館。
  這些博物館通常附屬於社區圖書館或活動中心,規模很小,藏品也不多,平時由社區活動中心職員兼顧,舉辦活動時,則依靠熱心義工們的幫忙。
  有個別社區博物館的規模也會顯得很大,如卑詩省列治文市海濱的史蒂文森社區,就有個面積達幾千平方米的大型社區博物館,這是因為該社區歷史上曾是大溫哥華的漁業加工中心,社區博物館的館址,正是早已廢棄的昔日漁業加工重中之重——魚罐頭廠。
  “博物館”的“博”,意思是“很多”,“博物”的意思,自然是館藏豐富,應有盡有。但加拿大是個建國曆史並不悠久的年輕國家,包括溫哥華、卡爾加里等知名都市,開埠至今也不過一百多年曆史,許多社區的歷史就更短,以介紹社區掌故、文化為特色的社區博物館,所藏之“物”,也往往並不怎麼“博”。
  以筆者所在社區的博物館為例,不大的屋子裡,點綴著社區創始人(一名希腊移民、一戰老兵)的半身銅像、事跡簡介,一些社區不同時期建築、名人的圖片,幾件表現社區創建前、當地原住民文化、風俗的工具、服飾和手工藝品,這些就構成了一座社區博物館的“基本展品”。
  平時這裡大門敞開,在圖書館讀過書,或在活動中心玩累了的孩子,往往會被家長帶來這裡,休憩之餘,重溫一下社區草萊開闢的艱辛,瞭解一點社區的歷史、人文和特色。加拿大雖然年輕,卻十分重視對社區的歸屬感,這種歸屬感,正是在這種看似冷清、乏味的“隨便逛逛”中,潛移默化形成的。
  博物館日或其他活動日,社區博物館會一下子熱鬧起來,工作人員和義工們會早早在活動中心張貼海報,發放通知,列出專題活動的內容。
  這些活動形式簡單活潑,但親切、註重家庭和互動,有時是本社區知名人士的“絕活”表演或成就表示,有時則會是帶領孩子們繪畫、做手工,所做的內容,則和博物館展覽或活動主題有關,獎品並不值錢,卻很吸引孩子們。
  像史蒂文森“魚罐頭廠”這樣有特別內涵的社區博物館,活動特色就更鮮明,博物館日前後也恰逢該社區“漁人碼頭”最旺的旅游季,還原罐頭廠昔日盛況,讓參觀者從參觀和互動中,感悟這裡幾十年前的生產、生活方式,並體味至今依然留存的漁人文化。
  並非每個國家都是文明古國,博物館也未必非得“博物”才吸引人、才有價值,敞開大門,突出特色,強調互動,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形成逛博物館的習慣,使長大後的社區居民對本社區文化瞭解、有歸屬感,正是加拿大這些並不“博物”的社區博物館,給我們最有價值的啟示。
  青溪
  加拿大溫哥華
  自由撰稿人  (原標題:不“博物”也有價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q46mqnxs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